整理/杨光迈
展览:艺道同源--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
艺道同源——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开幕式 杨德衡、杨光迈合影
艺道同源——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开幕式 嘉宾合影
艺道同源——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开幕式 嘉宾合影
时间:2022年8月20日上午10:30-12:00
地点:沈阳日报美术馆 展厅
艺道同源--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座谈会现场
主持人 评论家 徐萍
今天,我们辽宁画院的杨院长(杨德衡)和儿子杨光迈办了这样一个父子画展。在座的多数都是杨院长的老朋友、老同事,也有一些年轻的新朋友。我们坐下来聊一聊参观这个展览后,给大家带来的感受。请徐甲英先生先讲。
国画家 徐甲英
我和德衡认识很久了,早在1973年“辽宁省国画创作研究班”时我们就是同学。曾一起到鞍钢体验生活、搞创作。以我近50年对他的了解,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本分、本事”。一是作为画家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二是事业上有本事。
今天看完这个画展,我感觉家长分三种类型:一是保姆型家长;二是教师型家长;三是榜样型家长。作为保姆型家长,孩子肯定没有多大出息。作为榜样型家长,这个孩子肯定高上加高。事实证明了杨德衡和他爱人张淑秀是榜样型家长的典型,把孩子培养的这么好。
刚才在看画的时候,有的朋友说“今天我们来美术馆看画,感觉是来到课堂上在学习。”我感觉这个想法非常对!因为我看完了杨德衡这些作品以后,我感到都是挂在墙上的教材。工笔画领域,全国不敢说,在辽宁省杨德衡的作品比较权威。
最近北京有一个画展,美协领导请了北京著名的老画家去看画展。看完之后,大家无语了。不知道这是什么画?工笔不是工笔,写意不是写意,兼工带写不是兼工带写。有一位老画家比较聪明,起名叫“细画”,因为画的细。除了细以外,没有其他的了。当前中国画界存在的问题是:一“重墨轻笔”;二“以描代写”;是描的,不是写的。中国画的基础是书法,就像西画的基础是素描一样。只会描,不会写,不行。三“以形盖写”;形画的非常准,但是整个写被全部覆盖了。这是我们国画界存在的三个大问题。
而今天杨德衡和他儿子杨光迈的作品在这三个方面基本上是不存在问题的。首先,杨德衡画的鹤、画的山水,他画的形象不是看到的形象,是意象的,是抽象的。因为从画画的角度,画像了是“小美”,抽象和意象是“大美”和“创美”。这和西画是不一样的。如果西画是科学的话,中国画是一种哲学。杨德衡虽然画的是工笔,但在造型上是意象的。他画的所有的景色都是心里感受到的一种形象。所以说他画出来的形象是“大美”。我刚才仔细看了一下杨德衡早期的作品和现在的作品,他的用笔绝对不是描的,而是写出来的,再工细也是写出来的。可以这样说,杨德衡的这些作品都是写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更不是描出来的。他每一笔都有起笔,走笔和收笔的动作。他在工笔的用线上没有一点描的成分。所以说杨德衡的作品在辽宁省是突出的典范。
我今天看完了之后我很感动,孩子杨光迈画的也挺好。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基因决定下一代的水平。杨德衡今年83岁,我今年89岁。我可以告诉你,你今后的艺术之路要始终坚持在路上。作为你的儿子,现在正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希望他今后要多交优秀的朋友。因为朋友的质量决定你人生的质量。要喜欢三种人:第一,要喜欢优秀的人;第二,要喜欢让你优秀的人;第三,要喜欢和你同步走向优秀的人。你在优秀的人当中前行,你肯定是优秀的人。希望下一次看到杨德衡、杨光迈的画展,能更上一层楼。另外,杨德衡也80多岁了,要注重养生,要保持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油画家 广廷渤
今天来看这个展览,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杨德衡80岁以后你还能画这么一大批作品,我感到挺惊讶!我原以为今天的展览你拿出来的都是旧画,没想到大部分都是新作品,只有5幅是老作品,这给我印象很深!
第二,你写了57万字编年体回忆录,这是一般画家办不到的事情!57万字的自传这等于是一部小说。有的画家有能力写,但也没有你的耐心和毅力。只有在你这个人身上才能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我觉得“厚德载物”这句话,用在你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你的人品,没啥说的,你可以“载厚物”!这一点我们都相信。
第三点,你和你儿子这么多年还仍然在搞创作,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画画必须勤奋!这是我的经验。我看杨光迈画的画,我感觉这小子很勤奋。这点是将来成功的先决条件。他画的有东方的、西方的、水墨、油画、丙烯、水彩这几个画种他都在尝试,他正在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我相信通过他这么勤奋的探索,一定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语言。
第四,看了你们父子画展感觉到很高兴。高兴在哪?80多岁,耄耋之年,还要画画,杨德衡在画,我也在画。这是个可喜的现象!展现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是红色的晚霞。不要小看我们这一代人通过绘画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我们现在还在画画是正常的,不要以为80多岁就不能画画了,这是中国遗留下来的旧的观念。现在只要有想法就画。比如我自己,大画的工作任务我不画了。画一些小画,各种构思、各种想法,不断地往外涌现。这是因为过去搞创作的时间太长了,积累的多,形成了这方面的习惯,很快构图就出来。我用这样的经验教育学生,我说你们年轻人将来一生的价值是你创作的作品,不是你的习作,应该是作品。习作是一个画家成长的手段。列宾是这样,苏里科夫也是这样。他们作品的价值支撑了他们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俄罗斯历史上有那么多画家,出来的就那么几位大师。中国也是一样。
你们父子的这个展览,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是一个启蒙。紧接着我也想搞一个展览。我提议,我们这一代人现在是一个想法就可以搞一个展览。不要求全,不要一下100多幅作品,风景、油画、习作,什么都有,不需要这样。一个想法,画50多幅,就可以搞一个展览。好了,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杨德衡:我和广廷渤同是1964届鲁美毕业的。毕业以后,我们一起分配到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创作室。我们既是同学,又是毕业之后走上社会最早的同事,到后来的辽宁美术馆、辽宁画院都是同事。
国画家 李钟录
我和德衡从小一起长大,都在鲁美上学。我刚才仔细看杨德衡的毕业创作《稻香季节》。当时我20多岁,现在我80多岁,整整60年以前。看着作者和60年前不一样了。那会我们在运动场上一起跑跳,现在都需要注意身体了!我们不年轻了。
杨德衡作品《鹤乡秋色》66×132cm 2020年
杨德衡作品《艳阳秋》66×132cm 2020年
杨德衡作品《王者之风》66×132cm 2022年
杨德衡作品《他日谁称雄》69×69厘米 2022年
杨德衡作品《鸭绿江图之七--河口之春》69×138cm 2022年
杨德衡作品《鸭绿江图之五--清江鹭影》69×138厘米 2022年
今天在这里有两点感触和需要学习的。第一点是认真。杨德衡对待他所从事的艺术,从毕业创作《稻香季节》开始,到后来所有的作品,都贯穿着创作态度的认真。他画的鹤、画的虎,在结构上挑不出毛病,非常的好。这一点是我要学习的。第二点是热爱。我看《鸭绿江图》系列组画和《鸭绿江赋》书法进行对比,我感觉杨德衡热爱家乡丹东,并且投入这么大的精力和艺术劳动,把这种热爱传达给别人,告诉大家鸭绿江是多么的美。这个精神我要学习。
在座的嘉宾很多,就说这些。我们现在年纪大了,注意保健!把我们的生命多延长几年,再多画出一些作品。谢谢!
国画家 卢志学
杨德衡老师无论从人品还是画品,都是我非常崇拜的一位学长。杨老师1964年创作的《稻香季节》影响一代人、几代人。快60年过去了,这幅作品还是经典。为什么说它影响特别大呢?我记得在鲁美国画系上学的时候,当时有个期刊叫《百草园》,在那里面争论山水画作品、花鸟画作品能不能反应现实生活?好多人说不能反应现实生活,说花鸟画多数画的是残枝败叶。有人说能反应现实生活。最后杨老师这幅《稻香季节》出现了,它打破了花鸟画“不能反应现实生活”的观点,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我记得当时这幅作品发表在《美术》上、《人民日报》上,我们非常羡慕!杨老师是1964年毕业,我是1966年毕业,当时二年级。我们就想,要是我的毕业作品也能发表在《美术》上,那是多么荣幸的事情啊!我们当时对杨老师都是那种崇拜的心情!同时,杨老师的这幅作品也是为鲁迅美术学院的教学水平增添了很大的光彩。为什么说存在“八大美院”呢?如果没有像杨老师创作《稻香季节》这样的好作品,这样的教学成果,就不能说存在“八大美院”。《稻香季节》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知道,太久远了,有点被遗忘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这幅作品影响相当大!我一直也深深的记得。
杨德衡作品《稻香季节》 91×113cm 1964 年
1964年11月25日 《人民日报》第六版发表杨德衡作品《稻香季节》及专题评论
1964年《美术》第六期发表杨德衡作品《稻香季节》
另外,后来创作的《春归》也相当好。我是画国画的,画面石青、石绿的运用,尤其是石青,那种冲击力太强了!一般的人不敢这么画,石青很难画均匀。一般石青多用在山水画,没想到在花鸟画里运用这样大面积的石青。所以这件作品也非常好,非常震撼!
杨德衡作品《春归》 79×136cm 1983年
我也赞成刚才大家说的,《鸭绿江图》系列组画就是一段历史,很好的教科书。如果今天早上杨老师不给我介绍这组作品,那段历史我也不知道。鸭绿江流域的历史,日俄战争遗留下来的耻辱碑、抗美援朝战争遗留下来的浮桥等等。我总是在想,艺术作品应该是具有教育意义的,看了之后让人喜悦,这才是一件好作品。
杨德衡作品《鸭绿江图之十一--故城钩沉》69×138cm 2022年
杨德衡作品《鸭绿江图之十--浮桥遗址》69×138cm 2022年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杨光迈的作品,感动!他有一种突破。尤其是他画的《脉·像系列》,一开始我看不太懂。我看不太懂是因为我刚开始的思想没跟上,不是画的不好。后来越看,感觉越有味道。忽然我就想起王盛烈老师跟我讲的一句话。他说:“绘画这东西,有时你看不懂,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能不能看懂要看你的思想水平,就像读诗一样。你的思想水平到了一定的高度你就看懂了。没到达一定高度,可能就没看懂。”我非常赞赏杨光迈作品的冲击力。我这个年龄段的人的审美标准相对比较保守,比如听歌就比较喜欢听民歌。前几年,听到周杰伦的歌就想赶紧换下一首,不爱听,像念经似的。这是因为我的思想没跟上。其实今天仔细看的是光迈的作品,因为杨老师的作品之前看的多。光迈的作品非常好,有种突破。国画没有这些年轻人突破绝对是不行的。我们一画,太老实!就是写实,这不行。必须有年轻人进行突破。说实话,我都想画雪山。画半天画不出来,为什么?一画就写实,写实不行。还是需要用现代的方法来表现。虽然我80多岁,我也要向年轻人学习。我特别愿意看年轻人的作品。上次我去香港搞画展,我的楼上是一位外国年轻人的展览,开始没看懂,仔细琢磨人家画的真的很好,很多作品贴了红贴,售出了。是咱们的思想没跟上,所以说老年人真应该像年轻人学习。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1》66×32cm 2003年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574》21×20cm 2009年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705》29×33cm 2010年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727》51×39cm 2010年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743--747》34×11cm×5 2011年
再有一点,我一直跟我的学生说12个字:“搞活动、树形象、走市场、创效益。”不办展览和活动没有人知道你。想要作品流传下去,必须走市场。我非常同意杨德衡、杨光迈父子搞多次画展。我退休之前,有一次座谈我就讲:美术靠展览,作家靠出版,舞蹈靠表演。画家就是要办展览。有人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你不展示出来,谁能看见你的作品?还是要展示,不用谦虚。画家还是要张扬一点。搞展览是特别好的形式。不能仅仅依靠手机网上的展示,手机毕竟画面小,有局限,没有展览现场看作品看得确切。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作家 编辑 徐光荣
今天很高兴参加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的座谈会。我实际上是四分之一的美术界人士。工作40年,我有10年是在辽宁美术出版社,任美术编辑。我和美术界的交往比较早,我和徐甲英1960年就相识了。到了辽宁美术出版社工作之后编了三个刊物,其中一个是《美术大观》。《美术大观》的名字是我起的。在编辑《美术大观》的过程中认识和熟悉了两位画鹤最有名的画家,一位是孙鸣邨,一位是杨德衡。
那时我为了写评论,了解到德衡为了掌握鹤的生活习性,有时钻到芦苇荡当中去拍照,画速写,观察鹤怎么起飞。那是芦苇荡,是沼泽地,很危险!这样的画家是真正的现实主义者,他冒着生命危险去体验生活。
1982年 杨德衡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
1983年 杨德衡在吉林向海自然保护区写生
我今天参加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有个体会。我过去熟悉他画鹤比较好,但今天看到他的《鸭绿江赋》《千字文》这两幅书法作品。他也是书法家呀!写的很好!德衡比我大一岁,作为80多岁的画家,看到根据《鸭绿江赋》书法创作的《鸭绿江图》系列这10幅作品,非常养眼!看完之后印象深刻。比如说《水丰湖光》是画的水电站,这是古代没有的。画面看到水丰满,湖边的环境,加上德衡的长处画了几只鹭,特别漂亮!另外那幅《虎山长城》,我去过几次虎山长城。一般画家多画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长城,虎山长城不算有名。但是如果把这幅《虎山长城》和其他画长城的作品放在一起,它会很突出。那种巍峨屹立在鸭绿江边的气势,表现的很好。画面的留白恰到好处,苍苍茫茫、水天一色,很漂亮!建议丹东的博物馆收藏这幅作品。这两幅作品为鸭绿江文化的广泛流传立功了。所以我觉得,一个画家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坚持中国画的传统,同时由于你的书法造诣高,这个《鸭绿江图》系列都有配诗,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父亲杨德衡给儿子做了很好的榜样。
杨德衡书法《鸭绿江赋》33×973cm 2022年
杨德衡作品《鸭绿江图之六--水丰湖光》69×138cm 2022年
杨德衡作品《鸭绿江图之九--长城起点》69×138cm 2022年
看了儿子杨光迈的作品,初露锋芒。他是在不断地探索,什么都要试一试。丙烯、国画、油画都在实验,包括现代的、中国传统的,他都在尝试,都在探索的过程中。近期画的《雪山系列》,算是一种回归,我比较喜欢这部分作品。这里面也有各种形式语言的探索。如何在这部分作品的基础之上找到自己更加独特的面貌,形成更独到的艺术风格,是他继续要走的路。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油画家 张洪赞
今天看了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的展览感觉非常好!德衡的作品是最近3年画的,他以前的作品看过很多。杨德衡对艺术创作非常认真,花鸟画能够深入到生活当中去的画家特别少。大部分画家是在公园里写生,就够了。这样的作品画出来缺少生活气息。德衡的作品比较特殊,他多次深入到鹤的故乡,非常艰苦,有时为了画一些速写,深入水到胸口深的沼泽地,非常艰苦!非常敬业!很了不起!坚持下来这么多年深入生活,很不容易。把鹤题材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把鹤的生活习惯画的特别的到位。有谈恋爱的,有生孩子的,有哺育孩子的,有的用舞蹈的形式表现爱情的。有表现鹤对爱情非常忠贞的,一只鹤死去,另一只鹤不娶不嫁。把鹤“拟人化”,用人的视角去画鹤。他把鹤研究的特别透。另外,德衡场面处理的好,构思巧妙。过去看画鹤,都是松鹤延年,鹤在松树上一站,一飞,就完了。鹤不生活在松树上,它生活在湿地环境。因为在德衡画的鹤之前,很多人都不了解鹤的生活场景,都以为鹤生活在松树上。这是杨德衡在艺术创作上巨大的贡献!填补了这个空白。画花鸟画能够深入生活深入到这么深刻的程度,画的题材这么丰富,每一种题材都揭示的这么好,我认为基本上杨德衡是第一位了。细致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应该没有第二位能做到了。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1--贡嘎》65×81cm 2017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8--亚丁》100×80cm 2017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18》40×60cm 2019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45--贡嘎》70×90cm 2020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59--阿尼玛卿》85×115.5cm 2021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61--延庆》60×80cm 2022年
下面我想说说他的儿子杨光迈。光迈鲁美毕业以后分到北京去了。他自己讲,开始的7年画了一些古典风格的作品,以前看过一些。今天我看了展览以后,我感觉很吃惊!和之前的作品不一样了,现在他的想法比较多。年轻人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个年龄接受比较现代的、抽象的、主观的艺术表现形式比较少,不太适应。感觉他的作品面貌比较多,而且他的画法,既有国画,又有油画,还有丙烯。我看他画的国画,有一些真不错。水墨对虚实的处理,感觉很好。所以这组抽象水墨也是一条创作的路子,但是和他父亲画的完全不一样。应该继续发挥现代、抽象、主观的手段去表现。油画也有很多不同表现方式,我对其中几幅油画挺感兴趣,有几幅画的色调特别漂亮,有的是偏黄的,有的是灰灰的,不是很重,颜色用的非常好。我就说这些。谢谢!
国画家 张有
德衡是老同学,毕业创作《稻香季节》是我亲眼看着他画的。德衡这精力、这毅力,令人钦佩!80岁以后画了这么多画,确实我感觉到很震惊!我要向他学习。而且画的非常好,题材非常丰富。还写了57万字的编年体回忆录,用了5年的时间,把国史、党史、家史、个人经历都包括在里面,有机会我一定拜读。作为同龄人,这个毅力确实值得好好学习。给我很大的振奋和鼓舞!
再说说孩子。光迈的画和他父亲的画不一样。我想起来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雏凤清于老凤声。小凤凰叫的比老凤凰还好听。孩子这一辈要比老一辈强,这是规律,这样人类才能进步。光迈的画给我的感觉是格局比较大,他见识的多,他走的路也多。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开车自驾走了40多万公里,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这样作品的格局才能高。《脉·像系列》、《雪山系列》不拘泥于一种表现形式,他是多方面探索,我觉得这方面前途非常好。有的画家拘泥于一种题材,拘泥于一个画种。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来说,我原来画工笔花鸟,后来画古典人物,现在画山水。我觉得挺好,不要老在一个画种、一种形式上徘徊,总要去探索。在光迈这个年龄,保持这种状态,前途不可限量。虽然我是老派画家,他的水墨我也非常喜欢,因为我画不出来,不过我也想试试。德衡你也应该学学你儿子的优点。(杨德衡:我们父子俩也经常切磋、碰撞。我从他那里也学点东西,他从我这里也吸收一些传统的东西。)孩子走的多,看的多,思想更开阔,创作情绪更饱满,想法更独树一帜,这样很好!就说这么多。谢谢!
国画家 高文祥
第一点,今天看了杨德衡老师的新作,我感到很阳光,很有神韵。
第二点,杨老师敢于大胆创新。中国画从画种上来分,主要是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画的人更多一些。如何把山水画和花鸟画进行融合呢?杨老师大胆创新,看他的《鸭绿江图》系列作品,既有山水,又有花鸟。把山水画和花鸟画自然的结合起来。以前的画家按画种划分的很严谨,画花鸟的就只画花鸟,画山水的就画山水。杨老师山水画和花鸟画结合的非常好,画面清亮、干净、透彻。既有山水画的大气,又有花鸟画的精致。非常好!
第三点,深入生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才能被称为艺术品。刚才张洪赞老师说了,杨老师为了观察鹤的生活习性,深入到齐胸深的沼泽地里,这是多么难得的敬业精神和执着精神!现在杨老师80多岁了,在短时间内他画出这么多作品,说明他胸有成竹,有丰富的积累。同时,他有拼搏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然他腰不好,都已经驼背了,但还在坚持画画,这非常了不起!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杨德衡作品《鹤的一家》82.5×122.4cm 2017年
杨德衡作品《南归》83×147cm 2019年
儿子杨光迈画的挺好,敢于创新,有年轻人独特的视角、独到的风格。艺术上不存在孰高孰低,各有各的风格。期待他能够在杨德衡老师的影响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未来不同凡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杨光迈把杨德衡老师的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祝福杨德衡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健康长寿!谢谢大家!
油画家 吴云华
德衡大约半个月前就给我打电话,说要举办这个画展。非常高兴,因为这是第二次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我本人非常关注这一老一少的状况。
杨德衡作品《不被打扰的相逢》132×396cm 2021年
最近我看到日本走红的大艺术家村上隆,他是一位世界级的艺术家,他的论文集翻译成中文,我看了之后非常有感触。记者访问他:“你的作品为什么能够得到西方的承认?你的作品为什么能拍卖到那么高的价格?”村上隆什么都没说,他工作室的工作人员说了一句:“他的魅力在于永不放弃。”就这四个字,“永不放弃”。我觉得这四个字非常适合杨德衡,说他“永不放弃”这种精神非常合适。从《稻香季节》到《春归》,到最近这幅《不被打扰的相逢》,他走的是一条很艰难的路。在当今,各种艺术观念混杂的时代,他能坚定的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咬定青山不放松,他能够坚守忠于现实主义,忠于生活,来源于生活,坚持大美,坚持境界的探索和创新,追随时代不断地前行。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可贵的精神,这就是“永不放弃”。这里面他付出的心血谁知道?57万字的回忆录能记载这些。他每画一幅画,不是那么顺利的。他每一个想法也不是那么容易就产生的。他经过了多少昼夜、多少寒暑的奋斗,堆了多少宣纸,用了多少笔墨,大家可想而知!但是他锲而不舍,永不放弃,坚持走这条路,坚持走艺术源于生活这条路,坚持走花鸟画和山水画相融合的路,不断在意境上进行创新,进行大美的探索。这非常可贵!
80多岁以后还在刻苦的画,而且在山水画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创新,因为他有西画的底子。这不同于比我们更老一辈的画家。我们的老师那一代,他们在受到西方艺术教育上要少一些。德衡有这方面的优势,再加上中国传统力量的主宰,所以他的作品东西结合的更丰满一些,比老的花鸟画要丰满很多,丰富很多。在境界方面进行开拓,当随时代,不断地在前进,所以我们看他的画很新,总和当代联系着。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这次展览拿出这么多画,都是80岁以后画的,可见他是多么勤奋,这种艺术的信仰是多么坚定。作为一个画界的老弟、学友,我确实很感动!我们在共同走艺术这条路,感到非常欣慰!应该向你学习,应该弘扬这种精神。
看了光迈的画以后,非常兴奋!因为他的这些作品是在西方艺术的游戏规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则里面互相在碰撞,互相在冲击,总想要找出一条符合自己个性,能够自由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艺术语言。他这么年轻,用多种的方法去探索,方向是对的,正确的,路子是科学的,技法上是多样的。给我一种感觉,深信他能从雪山当中得到灵感,不断地找到自己新的艺术语言,成长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因为他有学院传统的功力,有这样一位具有深厚传统功底的老父亲在后面做后盾,做指引。他在探索的道路上,在传统的功夫上再下功夫,再以中国传统笔墨、传统观念为基础,再吸收西方的艺术规则和审美观念,我想会有更新的面貌。
我期待着父子俩新的画展。希望下一次父子画展早日见面。谢谢!
国画家 油画家 崔晓柏
首先对父子画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杨老师的作品我不敢多说,因为那一辈艺术家有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之路,并且他们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年代。我应该算是杨德衡老师、吴云华老师的学生一辈,我是50年代出生的,在老一辈画家里,我算年轻的。
我今天主要想说光迈的作品。以前他的作品看过一些,给我的感觉是一直在路上的状态,但这次看我比较喜欢。一是他的绘画的开放状态特别好。然后在自己的语言上逐步的成熟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有国画的滋养,也有油画的部分,基本上属于当代绘画的范畴。他的作品和我们传统的现实主义、政治正确,都不沾边。这点是我觉得特别好的一个状态。他下一步需要解决的不是在技术上,或者说在样式上一定要怎么样,而是自身的内心的一种改变,对审美的一种追求。比如说,我们老一代的人常常会把西方的油画规则和中国传统的东西看的太重,觉得自己稍微偏离它了,自己就成为叛徒了,自己的作品就不正宗了。甭管那个,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每个时代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他的作品里我看到好的方面,他从传统绘画里面提取了好的营养,去追求东方审美那种独特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潮流。中国人画油画一定会是东方的审美,是中国的审美。学习传统也一定要具有当代性。我们学习传统,在传统的滋养下,但不是为了复制传统,而是为了找到自己。我在此对光迈他们这一代画家充满期待。再次对父子画展表示祝贺!谢谢大家!
鉴定家 书画家 周维新
我讲三个方面。第一,谈谈杨院长的作品。杨院长的画是我的范本,我也画鹤。我临摹过宋代宋徽宗、明代边景昭、清代任伯年的鹤,现在我临杨老师的《稻香季节》,所以我觉得杨老师画的鹤和历史上各位名家的鹤是同一个艺术水准的,是顶级的。这是杨老师的作品对我绘画成长的范本作用,杨老师您的作品永远是我的范本,我会永远学习下去。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14--珠峰》91×116cm 2017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35--萨普》60×80cm 2020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38》70×90cm 2020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39--四姑娘山》70×90cm 2020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48--萨普》91×55cm 2020年
杨光迈作品《雪山系列NO.56--净土》90×120cm 2021年
第二,我谈谈小杨先生的绘画。我不知道他是不是读万卷书,但是我看到他行了40多万公里的路。这个经历是凡人没有的,一般人做不到。我也喜欢走,但是我没有他的勇气,能开着车行驶40多万公里。他的这些作品,都是行驶40多万公里的结果。我最欣赏他的《雪山系列》。背景有很多变换,有壁画,有人文,有唐卡,还有很多变形,不知道他画的是什么内容,我估计是他的内心世界。有一幅最让我感动的,他把雪山画成卢浮宫前面的金字塔形状。我感觉是所谓融汇中西也好,是东学西鉴也好,他能把中国的人文精神融汇到画面里。他的很多作品都带有中国人文精神,比如那幅《珠峰》,还有那幅黑白灰色调的《净土》,都是中国绘画的构图。就像刚才崔晓柏老师说的,把中国的人文审美开放性的融汇进去,这是中国绘画最终的终极目的。
杨光迈作品《流年》65.5×91cm 2011年
杨光迈作品《水系列之澄》 79.5×80cm 2009年
杨光迈作品《寻梦》60×70cm 2011年
杨光迈作品《房山梯田写生》20×29cm 2022年
杨光迈作品《延庆妫水河写生》20×29cm 2022年
杨光迈作品《张家界写生》30×66cm 2016年
杨光迈作品《营盘村写生》20×29cm 2021年
还有一些作品,小杨先生受赵无极作品的影响挺大。赵无极真是位神仙,他的作品冷眼看,看不出来他画的是什么,但仔细看会发现中国的人文精神都包含在里面。不得不被他的绘画理念、绘画技法、绘画色彩、绘画构图所折服。小杨借鉴了赵无极的作品。小杨先生还借鉴了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里有很多简笔的画法,就是吴冠中先生那几条最简约的线,但是他又配以背景,这是令我眼目一炫的绘画作品。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24》18×16cm 2008年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105》70×67cm 2008年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195》70×60cm 2008年
杨光迈作品《脉·像系列No.731》37×30.5cm 2011年
小杨先生还画了挺多水墨,我觉得也挺成功。有的看不出来画的是什么,有很多符号化的东西,实际上画家最难表达的是内心世界。你说他画的是梅干吧,又不是梅干,你说他画的是老松吧,也不是老松。但是还有藤萝的那种感觉,好像是笔墨的随行,但我估计是他内心世界的反应。所以我觉得小杨先生的绘画,杨老师您别不爱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辈倒比前辈高。我夸您老的儿子,您老也能挺满意,这是说心里话。
一个人的艺术成就,第一是天赋,第二是传承,再加上不断刻苦的努力,小杨先生就是这个类型的。他的眼界宽,能够融贯中西,是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开放性对于中国的画家、艺术家特别重要!只有开放性的、科学性的学习和思考,才能出现艺术精品。我觉得小杨先生就是这个胚子。
第三,我特别羡慕小杨先生。这次父子画展杨老师您的作品是49幅,小杨先生的作品是77幅,共126幅。联想到我自己,我父亲画家周铁衡,那么早就去世了,当时我16岁。没有小杨先生这么有福份。所以,杨老师我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人生机遇呀!第一个是命,第二个是造化,第三个是德性,第四个是自己本身的努力。这个机遇都留给杨老师您家了!我衷心祝福:第一,您老健康长寿、家庭幸福。第二,小杨先生能有更大的成绩。咱们下次再看到父子联展的时候,能有更大的突破,让我们眼前一亮。我就说这些。谢谢!
国画家 王立贤
我和德衡是同班同学,附中三年就同班。本科一共五年,前三年同班,后来二年分科学习,他学花鸟,我学山水。这么多年来,和德衡及他爱人张淑秀的联系比较多,和他家的关系比较亲近,也知道杨德衡这些年的创作经历。今天看到他的画以后,就觉得画如其人。小的时候,他就是非常认真、非常刻苦。从他的画面当中完全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他不拘泥于花鸟画,追求与山水画相结合,探索新的道路。有一些技法,比如说鸟窝的画法,中远景的画法,比较有新意。
家庭的支持也是一个画家能够成功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德衡的爱人和孩子都非常支持他。他孩子,也是同道,都是画家,特别有共同语言,互相支持,互相借鉴。特别是他爱人张淑秀,我知道她付出了很多,非常辛苦!所以,德衡你的成绩,你的功劳簿上有一半是爱人和孩子的功劳。
我和德衡是同龄人,都80多岁了。在这个年纪德衡还能孜孜不倦的探索,总有新想法,是值得我学习的。祝愿德衡身体健康!这是第一。有几次张淑秀在我们“鲁美64群”里发的杨德衡画画的照片,我都感觉有点危险!他站在梯子上画大画,我觉得以后就不要有这种危险动作了。这个年纪,对于艺术的追求,有想法应该继续,自己要考虑自己年龄的特点,但毕竟是年纪大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希望德衡在艺术上永葆艺术青春!也祝光迈的作品越来越成熟。谢谢!
记者 书画家 候剑华
我是《辽宁日报》的记者。我们辽宁是全国的美术大省,有很多德高望重的,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大艺术家。我所敬仰的杨德衡先生,就是我所敬佩的艺术大师。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艺术成就,以及他们父子在艺术上的传承,都给我们在座的许多老艺术家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在此想说三点。第一点,我给杨老师写了一幅字《德艺双馨》。正可谓,“金风送爽丹桂香,良辰美景聚华堂,杨氏父子联袂展,享誉艺坛创辉煌。”我从耄耋之年的杨老师身上看到了榜样的力量,看到了学习的标杆,您是我们做人的典范,是我们的楷模,是我们年轻人所敬仰的艺术大师。像您老致敬!
杨老的多次画展我都参加了。那天杨老的夫人张淑秀女士给我打电话,让我来参加父子画展。我说您放心,我特别愿意为您老记录这个历史时刻,分享你们的艺术荣光。我在这里向张夫人,张淑秀老人家致敬!你是伟大的女性、优秀的女性、美丽的女性,杨老师的功勋章上有您的一半。
我还要感谢辽宁画院的前书记徐萍老师,她是辽沈地区美术界的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她的艺术情怀,她的艺术评论水平可以说在我们辽宁地区没有第二位。是我敬仰的好大姐。
第二点,就是我们的光迈先生。杨光迈作为杨老的公子,可以说是饱受艺术熏陶。他的作品是中西合璧。光迈从老父亲的身上吸取了中华民族国画艺术传统,又吸收了西方油画的艺术规则,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一种创新。
第三,我想谈谈作为记者的感受。 我走过全国的每一个省,到过6次西藏,去过全世界108个国家。走过几千家艺术馆,我对辽宁的美术现状有一种担忧,一个新闻人的担忧。我到南方,一个个人的艺术馆都比辽宁美术馆的规模要大很多、好很多!我们应该多方努力改变目前这种现状。我们辽宁的大艺术家这么多,就不能建一个杨仁恺艺术馆?杨德衡艺术馆?
最后,我祝愿杨老师和光迈先生,就像杨光迈的名字一样,沿着艺术的光明大道奋勇向前迈进!感谢大家!
杨德衡夫人 张淑秀
各位老师,大家好!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我们就不能请各位老师午餐了。我的内心感到特别的遗憾!今天大家能来参加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开幕式及座谈会的这份情义我们家都记在心里了,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补上。谢谢大家!
国画家 杨德衡
心情很激动!这么多的老朋友、艺道同仁今天能够光临,非常感谢!这3年来,新冠疫情缠缠绵绵,没完没了。我们这次父子画展也一直是提心吊胆。上个月还在想,下个月行不行?能不能办?会不会改期?如果有疫情,一切准备工作全白做。孩子们生活在北京,北京的疫情防控政策更加严格,能不能按计划回沈阳?有很多未知因素。今天画展终于能够如期顺利举行,真是不容易!尤其今天各位能够光临,我非常的高兴!各位的发言都非常精彩,感谢大家对我专业上的认可和抬爱!我会量力而行,按照自己的规划和节奏继续往前走。我夫人刚才说了,让大家饿着肚子走,觉得特别不好意思!没办法。谢谢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
艺术家 杨光迈
感谢各位老师的光临!每一次展览都是对自己过去一段时期的总结。为了筹备这次展览,我经历了40多天高强度的工作,几乎每天都在熬夜。从选作品,安排展线,每张作品都需要拍照后进行电脑整理,到展览海报、折页等宣传品的设计、到各个公众号的宣传准备、随时与沈阳日报美术馆进行沟通。再到宣传视频的录制与剪辑,各种文本的书写、编辑,作品的运输,最后到3天的布展。这段时间确实很忙、很累!今天各位老师在专业上给我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我回去好好思考,好好总结。为今后的创作调整好思路,做好准备。再次对今天光临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主持人 评论家 徐萍
杨院长大家都比较了解,这是他第4次在沈阳办展。贯穿杨院长从1991年到今天的20次个人画展,他在时间跨度近60年来的花鸟画创作有一个清晰的、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时代主题的关照,对人民情感的表达,就是相对于传统花鸟画而对新中国、新时代花鸟画大境界的开拓和探索。这源自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源自于他本分、认真、严谨、坚韧、执着的性格;源自于他开放而博大的胸怀;源自于他在学院打下的深厚笔墨基本功和扎实的造型能力;源自于他敏锐的观察能力;源自于他卓越的构图能力;源自于他既能融合西画整体色调的优势,又能熟练地掌控古代院体花鸟画庄重典雅、富丽清新的敷彩能力,同时个性化的融入时代审美的色彩掌控力;源自于他在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的同时,又具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从他上世纪60年代的毕业创作《稻香季节》,到80年代的《傲雪》,90年代纪念香港回归的《春归图》,为钓鱼台国宾馆创作的《初雪图》,到这次展览的80岁以后的创作关注环保的《不被打扰的相逢》和以辽宁丹东历史地位、历史事件、历史文献为文本的《鸭绿江图》系列组画;这一系列内涵丰富、表现精致的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我希望杨院长多多保重身体,在艺术上永葆青春!继续续写辉煌!
光迈鲁美毕业之后就去了北京,之前比较零散的看过他的一些作品,对他的创作状态不算十分了解。为了准备这次展览,光迈今年7月份从北京回来过一次,我和杨院长和光迈进行了一次长谈,对他这些年的艺术经历及各个时期的作品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了解。我写了《“以梦为马”任驰骋--读杨光迈绘画审美的履迹》这篇评论。也有幸发表在昨天(2022年8月19日)《沈阳日报》父子画展的专版上。我对光迈总结了以下几点:一、科班出身;二、家传深厚;三、经历丰富;四、眼界开阔;五、行万里路;六、重视写生;七、中西融合;八、植根中国;九、专研探索。也希望光迈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越走越好。
今天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的座谈会就到这里。感谢大家!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