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萍
时代是慷慨的。每个时代都给予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以丰厚的创作资源和凭艺术家个人的真诚才能“遇见”到的机遇。
中国改革开放已40多年。当今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改革开放之初出生的年轻一代与他们前两代人相比,真正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古、今、中、外的艺术遗产,只要肯于学习,愿意专研,已经没有壁垒。
杨光迈出生于1975年。1997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父亲杨德衡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画画家,专擅工笔花鸟画并精于没骨画艺。杨德衡先生1964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他们父子是校友。在水墨氤氲环境中长大的杨光迈,当年怀着对油画艺术的极大好奇心,考入鲁美油画系。
2003年 北京阳光狮人油画工作室
2009年 杨光迈参与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专题馆场景绘制
2010年 杨光迈参与半景画《宜川城瓦子街战役》绘制
毕业25年来,杨光迈一直生活在北京。他当过中学美术教师;曾以7年的时间在鲁美学长、日本归侨艺术家黄书东先生创建的阳光狮人油画工作室进行临摹、写生、创作,并组织工作室成员进行创作实践和展览活动;在北京还曾办过画廊;还经前辈师友的提携,参与延安革命纪念馆半景画、台儿庄抗战纪念馆场景画、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大型油画的绘制工作。北京活跃的艺术氛围,丰富的艺术展演活动,跨界的艺术交融演出,给了杨光迈开扩艺术视野、发挥艺术才情的机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女导演屈轶合作,2011年担任诗乐舞集《亚洲铜》视觉艺术总监,赴意大利罗马参加2010年-2011年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演出;2014年在 “音乐、绘画、诗歌、舞蹈行为体验剧《以梦为马》”中饰演“画家”,进行现场抽象水墨创作及舞蹈表演;2015年在多媒体剧《以梦为马》中饰演“画家”,进行现场抽象水墨创作及舞蹈、朗诵表演。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让这一代受过系统美院训练的青年更自觉、更迫切地思考着东方-西方、传统-当代绘画艺术的同与异,思考着在多元文化并行不悖的时代个人艺术的生发点。
2014年,杨光迈在“音乐、绘画、诗歌、舞蹈行为体验剧《以梦为马》”中饰演“画家”,进行现场抽象水墨创作。
2014年,杨光迈在“音乐、绘画、诗歌、舞蹈行为体验剧《以梦为马》”中饰演“画家”,进行现场抽象水墨创作。
2015年,杨光迈在多媒体剧《以梦为马》中饰演“画家”,进行现场抽象水墨创作。
2015年,杨光迈在多媒体剧《以梦为马》中饰演“画家”,进行现场抽象水墨创作。
2015年,杨光迈在多媒体剧《以梦为马》中饰演“画家”,进行舞蹈表演。
2015年,杨光迈在多媒体剧《以梦为马》中饰演“画家”,进行舞蹈表演、朗诵表演。
杨光迈把自己的绘画风格演变分为三个时期(不随时流,勇于评鉴自我,不轻易把自己归类于何种流派,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的个性特点。笔者尊重他们的意见。):
一、写实时期(超现实主义风格)。
二、抽象时期。包括抽象油画、抽象水墨。代表作品:水墨《脉·象系列》;
三、新绘画时期。代表作品:丙稀《雪山系列》。
在阳光狮人油画工作室时期,淬炼了杨光迈写实油画的绘制技艺,这对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人是难得的磨炼。特别是工作室立足于东西文化艺术的比较、探究与连接的理念,让杨光迈思想中适时地产生了向抽象油画、抽象水墨嬗变的冲动。
杨光迈写实时期作品
《先行者之歌》130×162cm 2003年
《三美神》162×130cm 2005年
《浴室》162×130cm 2005年
《世纪之爱》130×162cm 2005年
杨光迈抽象时期作品
《脉·像系列No.1》66×32cm 2003年
《脉·像系列No.105》70×67cm 2008年
《脉·像系列No.195》70×60cm 2008年
《脉·像系列No.241》33×21cm 2008年
《脉·像系列No.574》21×20cm 2009年
《脉·像系列No.705》29×33cm 2010年
《脉·像系列No.727》51×39cm 2010年
《脉·像系列No.731》37×31cm 2011年
《脉·像系列No.743--747》34×11cm×5 2011年
《脉·像系列No.757》34×44cm 2010年
《脉·像系列No.897》48×35cm 2014年
《脉·像系列No.900》69.5×46cm 2014年
《脉·像系列No.903》33×33cm 2014年
《脉·像系列No.926》43×30cm 2015年
《脉·像系列No.942》31×24cm 2016年
《宝石系列之绿宝石》80×80cm 2006年
《水系列之涌》60.5×73cm 2007年
《水系列之澄》80×80cm 2009年
《水系列之沣》70×75cm 2009年
《水系列之漪》100×80cm 2009年
《流年》65.5×91cm 2011年
《寻梦》60×70cm 2011年
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旅居海外的老一辈艺术家纷纷受邀回国举办展览、活动、讲学,进行学术交流。相对此前国内已经出版发行了他们的画集、文集,画展和讲学更直接、更生动、更广泛地传播了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赵无极、朱德群…他们的那貌似与中国传统绘画判若云泥的作品中透视出的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的情趣和中国文化的心灵感受,启迪着年轻一代探究中西绘画相互借鉴的可能。这一时期,赵无极的艺术给了杨光迈很大的影响。之后的10年,受到赵无极、高行健、李庚等抽象水墨作品的启发,杨光迈探索、试验、创作了970幅《脉·像系列》水墨作品。还应该看到,从抽象油画转向抽象水墨,对杨光迈来说并不陌生,从小耳濡目染,内心深处的喜爱,父亲的教诲,随侍父亲国内国外采风写生,对水墨媒材自有亲近感。同时,杨光迈还认真的学习、研究了大卫·霍克尼、彼得·多伊格、马克·布拉德福特等国际艺术家的作品。
杨光迈写生作品
《贵州季刀苗寨写生》35×50cm 2015年
《甘肃扎尕那写生》31.5×45cm 2016年
《忻州金洞寺写生》37×44cm 2016年
《杨家界一步登天写生》30×66cm 2016年
《吴哥窟荣寺写生》29×20cm 2017年
《吴哥窟塔布隆寺写生》20×29cm 2017年
《吴哥窟小吴哥写生》25×19.5cm 2017年
《乌兰布统NO.5--金蟾湖写生》30×42cm 2021年
《营盘村写生》20×29cm 2021年
《房山梯田写生》20×29cm 2022年
《延庆妫水河写生》20×29cm 2022年
为外师造化,近20年来,杨光迈自驾出行40余万公里,实地考察祖国文化遗产的岩画、壁画、雕塑、造像、石窟、庙宇、陵墓、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写生;对自然景观、古居村落、名人故居寻访考察;积累历史、地理、人文、民俗、哲学、社会知识,提升文化修养,积累创作素材。多次自驾到西藏、新疆、青海、四川、甘肃、陕西、山西、宁夏、内蒙、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考察、写生。多次到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办展、考察。赴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家进行文化考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云、贵、川,再深入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澄澈、神秘的雪域高原,让杨光迈的心灵一次次地受到震撼。杨光迈自己说:“我喜欢荒野!喜欢充满原始魅力的青藏高原!它一次又一次的呼唤我的内心回去。它赋予了我无限的激情与生命力。”在世界屋脊之上,杨光迈奔跑、跳跃;在大自然面前,杨光迈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丰厚的历史遗产面前,他认识到了人的局限。在他称为新绘画时期的近5年来,他以“内心的纯净、心态的平静,力求画面的干净”为审美追求,着力呈现新的审美形式,重现形象和颜色,提炼创作出《雪山系列》丙烯70余幅。体现出杨光迈独到的审美视角,通过自己行万里路的经历,融合了中国审美经验与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规律,不断实践着对艺术本源的追求与探索,给人带来一种不一样的震撼和感悟。
杨光迈写生照片
1991年 杨光迈与姐姐杨晓丹在吉林长白山写生
1993年 苏州周庄写生
1999年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写生
2011年 杨光迈与父亲杨德衡在澳门东望洋炮台写生
2012年 西藏拉萨写生
2015年 云南梅里雪山写生
2015年 杨光迈与父亲杨德衡在俄罗斯莫斯科红场写生
2017年 柬埔寨吴哥窟巴戎寺写生
2017年 四川德格印经院写生
2018年 西藏布达拉宫写生
2018年 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写生
2021年 青海阿尼玛卿雪山写生
2021年 四川石渠松格玛尼石经城写生
杨光迈新绘画时期作品
《雪山系列NO.1--贡嘎》65×81cm 2017年
《雪山系列NO.8--亚丁》100×80cm 2017年
《雪山系列NO.14--珠峰》91×116cm 2017年
《雪山系列NO.18》40×60cm 2019年
《雪山系列NO.35--萨普》60×80cm 2020年
《雪山系列NO.37--萨普》60×80cm 2020年
《雪山系列NO.38》70×90cm 2020年
《雪山系列NO.39--四姑娘山》70×90cm 2020年
《雪山系列NO.40--冈仁波齐》75×70cm 2020年
《雪山系列NO.45--贡嘎》70×90cm 2020年
《雪山系列NO.52--米堆冰川》80×100cm 2021年
《雪山系列NO.54--雅拉雪山》90×120cm 2021年
《雪山系列NO.56--净土》90×120cm 2021年
《雪山系列NO.59--阿尼玛卿》85×115.5cm 2021年
《雪山系列NO.60--阿尼玛卿》90×120cm 2021年
《雪山系列NO.61--延庆》60×80cm 2022年
《雪山系列NO.69--贡嘎》60×180cm 2022年
25年的百花采蜜,25年的孜孜不倦,建立“色、线”为骨的表现语言,在具象中发掘并塑造出抽象“形”,创建主观色彩,力求作品具有多样性的表现力。同时将中国岩画、图腾、壁画、唐卡、装饰的因素融入画面,融汇中国人文精神和审美规律。发挥油画、丙烯、油画棒、水彩、水墨等多种媒材表现特质,让“线”、“形状”、“颜色”构成“有意味的形式”。以抽象包涵具象,融合“符号化”的语言,形成心灵感受,想象感受,构成丰富而纯粹的画面。
“一个中国人在中国教育文化熏陶下成长…,等到画至成熟阶段,中国文化的气息会自然流露出来。这种内涵的文化精神的表现,较表面的吸收为佳。”朱德群先生的这段话,金针度人。
2022年 艺道同源--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开幕式 杨德衡、杨光迈合影
2022年 艺道同源--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座谈会 杨光迈发言
前排左:张淑秀(杨光迈母亲)、前排中:杨德衡(杨光迈父亲)、前排右:理论家 徐萍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道同源--杨德衡 杨光迈父子画展”是杨光迈向母校、向家乡沈阳的汇报展;是拾得金针起新篇的启程展。
“以梦为马”,以道驭技。期望光迈永葆对艺术的真诚,谦卑着,努力着,领略“美”的过程和嘉许。
2022年8月16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